NEWS
新闻动态

我司深耕镁合金领域多年,深受市场及用户好评

新闻动态

第39个教师节 带你揭秘重庆大学“材料天团”

发布时间:2023-09-21 09:25:28 浏览: 25

新材料被称为“产业的粮食”、“发明之母”,代表科技水平的前瞻性指标。近日,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频频传来好消息:“镁离子电池”和“镁固态储氢材料”相继荣获国际镁协“未来技术奖”、全球最大镁合金汽车压铸件试制成功……

如何凝心聚力攻破材料关键技术,如何培养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人才?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人才培育-科研服务”联建联动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坚持以业务联系为基础、以党建共建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依托、以融合发展为目标。

近年来,学院形成了多个特色党小组,释放出党建“大能量”,同时涌现出重庆新时代好老师、重庆最美教师、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一起来看重庆大学这支“材料天团”。

搭建科教产教融合平台

强强联手融合育人

学院教授王敬丰长期坚持以科教产教融合培养为模式、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教书育人理念,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坚持与宝钢金属等头部企业共建产教联合培养研究生,指导博士生李竑芸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赛道国赛金奖。

王敬丰在宽幅阻燃型材生产线工作。重庆大学供图

王敬丰锚定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能源采掘升级换代对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的紧迫需求,带领团队挑战镁合金力学与功能特性不兼得的国际难题,与学生一道深入生产一线,经上千次材料优化、上万次实验验证,长期驻厂试验,开发出高强阻尼镁合金、宽幅中空镁合金型材等,并牵头获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团队同宝钢金属强强联手,在双方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模式下,我们不断向宝钢输送镁合金领域关键人才,项目团队成员的研究生也纳入了重庆大学-宝钢金属联合培养计划。”作为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王敬丰结合自己的教书育人实践,大力推动学院与行业头部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开展党组织共建,实现优质党建资源整合、科研平台融合、育人力量聚合的大融合格局,获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厚植精神沃土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院教授吕学伟主动将“三线建设精神”等融入教学及科研中,带领团队长期瞄准国家特色钒钛战略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需求,自主开发行业首套超高温真空物性测试系统,并实现了成果转化,为实现我国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作出贡献,牵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1年12月,吕学伟带领“钒钛冶金及材料”特色党小组赴攀枝花市开展“三线建设精神”实地研学活动。此行,让学生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会。

吕学伟深入攀枝花固废处理生产现场进行技术调研。重庆大学供图

吕学伟指导的研究生单成,是重庆大学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偏远山区支教1年,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其培养的30余名研究生,扎根国家战略企业、行业重点企业和西部艰苦地区……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将“青春诗行”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勇攀科研高峰

镁合金汽车压铸结构件取得新突破

学院教授蒋斌围绕铸造镁合金开发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组建来自不同专业系的多名党员在内的铸造镁合金创新小组。

近日,蒋斌带领小组成员和相关老师,攻坚克难,与重庆博奥镁铝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成功试制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镁合金汽车压铸结构件,将有力推动镁合金在大型复杂结构领域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斌。重庆大学供图

   超大镁合金构件开发只是铸造镁合金创新小组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一个缩影。

“希望每个学生学成之后,都能成为行业的翘楚,能够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成为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在从事科研工作的20多年里,蒋斌扎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急需,领衔科技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应用”团队,建立了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构建了以年轻人为主的优势团队,积极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转化,部分材料与产品已批量应用。他也被评为2022年重庆市最美教师。

播撒希望“种子”

让“后浪”翻腾

学院教授张育新2020-2022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ESI高被引科学家,也是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他积极组建硅藻特色党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带着独具优势的技术、智力、文化等资源,倾力服务乡村振兴。

张育新在实验室指导学生。重庆大学供图

张育新带领学生李凯霖等人,从大一到博士毕业,经过技术攻关,运用三大创新技术,研制出硅藻基新型硅肥(“硅根结蒂”),不仅能够提高作物抗虫、抗病、抗倒伏能力,同时也具有粮食增产和土壤修复的功效。“硅根结蒂”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取得红旅赛道唯一“最佳乡村振兴奖”。

同时,张育新不断创新科普教育模式,引导和培养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的好奇心,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种子,为未来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打下基础。近年来,他创作出的《材料之美》《神奇的硅藻》《水的故事》等系列科普讲座及科普作品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播撒‘种子’,让‘后浪’翻腾。”作为青年党员教师,张育新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把科研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求知探索的学生。

创建一流期刊

提高镁科技界话语权

依托重庆大学在镁合金领域的学科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于2013年创办了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简称JMA,中文名为《镁合金学报(英文)》)。

办刊之初,期刊没有经费,人手紧张。编辑部和镁中心组建起JMA特色党小组,为期刊发展默默贡献。教授们为跟国外专家约一篇稿子,因时差,常常需要在深夜约稿;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不忘宣传期刊;JMA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辛勤耕耘,常常加班到半夜。他们是新时代奋进在时代前列的“材料人”群像的代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向上的精神,使得JMA在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JMA的编委由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全球23个国家的85名镁合金领域知名专家构成。目前,JMA已被SCI、EI、Scopus、CA、CSCD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最新影响因子为17.6,位居全球SCI收录的78种冶金与冶金工程类期刊第1位,JCR分区1区,中科院期刊分区1区。

潘复生与金属所JMST和金属学报编辑部合影。重庆大学供图

目前,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与20多个行业头部企业签订组织共建协议,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求,新成立储能材料系,加强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

在学科建设上,材料科学领域ESI进入到全球前0.43‰,位居全球56名,为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在轻合金与材料微观组织表征方面,形成了国际知名的优势学科方向。

王敬丰表示:“学院党委将持续推动学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福建镁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工厂位于中国福建省,其镁合金产业园所生产材料和产品应用涵盖了石油工具、轨道交通、3C电子等多个领域。

关于我们
        镁孚公司秉承着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已建设完成“镁合金原材料熔铸-镁合金挤压轧制-镁合金零部件深加工-镁合金废料回收-镁合金成品表面处理”一系列完整的镁产业链,构建了全链条、全循环的发展格局。
       镁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工作,至今已成功研发20多个非常规可溶镁合金牌号,并获得多项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在高强耐热镁合金、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设备及自主配方的能力,不断拓宽生产非常规可溶镁合金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镁合金的性能优势,增加新的镁合金应用市场。
       镁孚公司以生产和加工各种高性能镁合金为主,目前非常规可溶镁合金作为镁孚公司的主营产品,该属性镁合金材料具有溶解速率可调、强度可满足多种复杂井矿承压要求、部分高延展镁合金材料可代替其他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石油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可溶压裂球、可溶桥塞、可溶滑套等产品;镁孚公司的可溶镁合金材料亦可根据客户使用要求及井下矿化度、温度等具体参数定制化研发和生产。
      快速的材料配方研发能力、强大的产品实现能力、及时响应的生产周期、充足的材料备货库存、良好的生产质量控制,可追溯的质量体系管理,以上均为镁孚公司的可溶镁合金材料及产品提供了扎实有力的保障。
      镁孚科技通过多年在镁合金领域的深耕,深受市场及用户好评,已成为可溶镁合金行业的标杆,未来镁孚公司将继续稳定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致力于成为镁合金产业先驱者。